2012年10月6日,煉油廠6000kt/a常壓開工過程中,儀器校準常壓爐入爐原料線控制閥FV-4008B,介質切換為輔助線,關閉控制閥前后閥,打開輔助線截止閥。儀器校準控制閥完成后,介質切換為原工藝,打開控制閥前后閥,關閉輔助線閥。在關閉輔助線閥的過程中,原料油從根部泄漏,并通過各方的努力撲滅火災。切斷進料,更換事故閥,分析截止閥。
1泄漏的閥門
1.閥門技術參數見表11
表1 閥門的技術參數
♂
1.閥門結構見圖1
2.泄漏原因分析
2.1 閥門解體檢查
圖1 閥門結構
火災事故發(fā)生后,對閥門進行了解體檢查。閥門解體后,發(fā)現閥門上的密封座大部分已旋出(密封座為螺紋連接),盤根失去密封預緊力,盤根被介質沖走,閥桿失去密封保護,介質泄漏,發(fā)生火災,迫使裝置停機。測量后,密封座孔與閥桿之間的配合間隙為0.28mm,標準間隙應為0.365~0.575mm,見圖2。
圖2 解體后閥門結構
♂
2.2.盤根泄漏的原因
閥門解體后,認為閥桿與上密封座之間的間隙小于標準間隙,標準間隙為0.365~0.575mm,事故閥的間隙僅為0.28mm。高溫狀態(tài)下閥桿與上密封座熱脹粘死,因上密封座是正向螺紋,閥門開啟過程中螺紋向上緊方向旋轉,螺紋越來越緊,密封性能加強,所以開閥過程中盤根不會泄漏。在閥門關閉過程中,螺紋向松開方向旋轉,因上密封座與閥蓋沒有焊接,上密封座同閥桿一同向下移動,閥桿與上密封面脫離閥座,間隙越來越大,閥門盤根預緊力下降,達不到密封介質的要求,并且盤根被介質沖刷掉,閥門失去了密封,介質發(fā)生泄漏,發(fā)生著火事故,閥門盤根泄漏部位見圖3。
圖3
3改進措施
(1)事故發(fā)生后,測量了相同型號的閥門,閥桿與上密封座之間的間隙為0.30~0.40mm,加工了8個庫存閥的上密封座,擴大了內孔孔徑,間隙為0.65~0.70mm,并將上密封座與閥蓋焊接,避免上密封座在關閉閥門時旋出,現場安裝投入使用。更換的7個閥門由制造商更換,更換后測量的上密封座與閥桿之間的間隙為0.58~0.70mm,試壓合格作為備用。
(2)開關截止閥門時,用力穩(wěn)定,無沖擊。當閥門完全打開時,將手輪倒轉一點,以免松動和損壞螺紋。
(3)加強填料的后期維護。檢查時,檢查填料函是否有泄漏。檢查中發(fā)現的問題應及時進行技術處理。閥桿必須保持清潔,需要填充潤滑油。填料蓋和螺栓的維護也非常關鍵。一些腐蝕性介質也會損壞它。每次控制閥檢修時,必須更換密封填料,壓蓋和螺栓取決于情況。
(4)填料不得超期使用,使用周期應控制在小于其工作周期,以免出現意外情況。
4結束語
經過8個閥門的結構改造,經過6個月的運行,閥門運行良好,證明閥門改造成功。閥門改造為設備的順利生產節(jié)省了大量時間,也提高了設備技術人員對閥門結構的進一步了解,為設備的后續(xù)管理提供了經驗。
咨詢需求
